Google十分鐘,勝讀十年書。
在我即將成年之際,網際網路開始萌芽發展,當然那時候並沒有Google這麼強大的搜尋引擎,也不可能有Facebook來串聯人際關係,更不可能有串流音樂或線上影片這種大流量的東西,當時網際網路的內容就今天來看的話,可以說是極度陽春,但其便利性與自由度,卻造就了今日資訊爆炸的情況。
這些年來受到工作種種的影響,我已經養成了搜尋資料的一定技能與習慣,可以針對部份關鍵字或事件進行一定程度的資料收集,這對我這種極度懶惰的人實在方便,平常我連出門三十分鐘都是百般不願,更不用說為了查資料特地跑一趟圖書館,所以我必須要感謝Google,讓我能夠省下許多麻煩,也能得到大部份想要的資訊。
但在這個網路相對成熟的時代,無論是電子消息或平面訊息,人們得到的資訊量遠遠比以往多得多,所以判斷資訊的正確與否其實也是很重要的課題,這個時代的媒體往往都有著一定的立場,無論是政治力、商業運作或是單純騙流量,散佈似是而非的垃圾訊息,都能在某種程度上迷惑大眾的腦袋。
怎麼辦呢?面對這樣排山倒海、接連不斷的爆炸消息,最好的方式就是善用搜尋的工具,由於網路訊息的多樣性,我們往往可以在同一個關鍵字中得到不同面向的說法,或是在某些關鍵字上完全找不到相關的訊息,這些狀況都有各自代表的意義;但即便現代人擁有這麼棒的工具,多數人還是不會動手去驗證自己所見所懷疑的資訊,例如上個月我寫過的影音隨筆,就是一篇帶有致敬與惡作劇意味的內容,經過一個月後仍然少有人發覺其中的玄機,不過也有可能是大家對這個內容沒有興趣,或是看到作者名字就自動略過,但無論如何,希望大家還是能夠善用科技所帶來的便利,而不要被科技的便利給寵壞了。
其實網際網路的發展為人類社會帶來了許多衝擊,我並不認為Facebook或相關的社交軟體會使現代人冷漠化,相反的這些媒介會引起大家對更多事務的關注,接受到更多樣化的資訊,更大的衝擊其實在於資訊權力的重新分配,對於政府、媒體、學校教育的衝擊相對更直接,不僅會讓這些以往有著資訊權威的單位失去某種程度的主導性,甚至會直接關係到這些單位的存在意義。
不過,雖然科技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巨變,但對於人類來說,能知道更多的事物、接收更多的資訊,在各方面來說都會讓人類更接近人類,人類之所以不同於其他物種的本質,還是在於對資訊的解讀與思考力,生而為人,千萬不要忘掉這個本質。